追求智慧,致力于朴素、寂静和如实观
孩子的学习,
是大多数父母最投入精力与心神的领域,
也是很多家庭争端与亲子矛盾的来源。
其实,比学习成绩好坏更重要的是
孩子有没有学习动力。
掌握正确的方法,
就可以帮助孩子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,
使孩子自觉、主动地学习。
开栏语
感谢《婚姻与家庭》杂志编辑
贾方方女士,
若无她的约稿及督促,
就没有“学习动力”专栏的诞生。
我对于学习动力的关注
要追溯到20多年前,
那时课余为一些学生补习,
发现只要想办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,
学习成绩就不成问题。
10多年前,
开始集中精力研究孩子教育
和亲子关系问题,
越来越认识到大部分孩子的智力因素
相差并不太明显,
学习好坏的真正分界岭,
在于非智力因素,
包括动机、兴趣、情感意志、气质性格等。
非智力因素培育良好,
孩子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,
如同电源源源不断地供电一样;
若没有学习动力,
即便智力因素良好,
孩子却不愿学、不想学
甚至厌学、逃学、辍学,
也无法达成想要的结果。
在我从事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的这几年里,
咨询过的大量案例,
多数都和孩子的学习有关,
很多家庭争端与亲子矛盾
都来自于这个问题,
这也是大多数家长最投入精力与心神的领域。
孩子之所以没有学习动力,不爱学习,
原因通常有四类:
一是认知上的缺失与偏差;
二是没有学习动机;
三是不知道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;
四是学习情绪不对。
因此,在我应《婚姻与家庭》杂志之邀
而开设的这个“提升学习动力”栏目中,
我将从上述四个方面,
细分成不同的主题讲述这一内容。
没有人事物是独立的存在,
除了我个人的亲身实践、
教学活动及咨询体会外,
这些讲述还得益于国际和国内教育者
及心理学家们的大量研究成果。
1
错误认知一:“你需要我替你做!”
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指出,
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基本要求:
“我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,
请让我自己做!”
但事实上,很多父母对孩子包办太多,
觉得自己帮孩子做会更有效率,
比如孩子想自己系鞋带,
父母嘴里说着“你真棒!”
手上却已经快捷地帮孩子把鞋带系好了。
这背后其实是对孩子的不信任,
是对孩子能力的扼杀。
日积月累,
在家里动手机会少的孩子,
与能够自由学东西的孩子相比,
差距将会越拉越大,
在学校里也将会感到更大的学习压力。
所以,从孩子学习系鞋带开始,
父母施加的影响就已经波及到
孩子上学后的家庭作业。
父母要从当下开始,
不管孩子处在学习的哪个阶段,
都放手让孩子去做,
把自己放在帮助者和支持者的位置。
比如经常向孩子强调,
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,
要学会自我负责。
我从女儿二年级开始,
就逐渐不再辅导她的作业,
只在作业本上签上我的名字。
如果有不会的题目,在她请求帮助时,
我会为她讲解;
如果她不提出请求,
我就尽量不参与,
最多就是提醒一下
“这篇作文还可以再加上几句感想”之类的。
如果父母比孩子还着急、焦虑,
孩子在潜意识就会认为:
“我这是为父母在学的,
不然他们干吗那么着急?”
做功课本来是孩子的责任,
但是,大人把孩子的责任接过去,
功课变成父母的事,
孩子就会失去自主性,
不再在乎自身的学习,
有的甚至还会故意不好好学,
以此来要挟父母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,
各就各位,
属于孩子的责任就要还给孩子,
家长把孩子扛在肩上赶路,
自然觉得吃力。
2
错误认知二:“你得听我的!”
我咨询过的一个学生,
成绩一直很不错,
但到了高中却直线下滑。
在和我建立信任关系后,他吐露实情,
原来在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,
他妈妈为了让他多学习,
不顾他的强烈反对,
为他报了8个辅导班!
这件事让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,
从此决定和妈妈对着干,不再学习。
孩子没有学习动力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,
就是父母的专制逼迫。
比如随便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,
不经孩子同意报各种辅导班,
采用“题海战术”等,
这意味着对孩子的不尊重,
会制造严重的亲子矛盾和对抗。
孩子走到哪里都有功课的压力,
就容易厌恶学习。
出现这种心理,
比考不及格要严重得多。
我女儿经常告诉我,
放学时她的作业都已经完成了,
因为她抓紧所有的空闲时间做作业,
饭后,课间都在写,
为此她有一个做作业的“竞争对手”,
她俩比赛看谁写得快,
这样可以互相激励。
女儿对我说:
“妈妈,你要是看到我在学校里是怎么做作业的,
就知道我是怎么争分夺秒了。”
而她之所以那么抓紧时间做作业,
是希望回家后多一点玩的时间。
在有些父母咨询孩子不爱做作业时,
我曾多次谈到,
在孩子完成作业后,
父母不要随意增加家庭作业,
即便要增加,也要是固定的,
这样孩子就知道,
自己付出努力早点完成作业后,
就可以有更多自由时间。
倘若父母觉得孩子还有很多空闲时间,
随意增加作业,
那么,孩子做作业的动力就会被破坏。
这其实就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,
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。
3
错误认知三:“你不行!”
有一个初二的男生原来学习还不错,
处在中游,
初二之后成绩急速下降,不愿学习。
母亲陪着咨询时,
这名男孩不大说话,
问一句就简短地回答一句。
我一般都会要求和孩子单独交谈一会儿。
当母亲离开后,
男孩很快就变了一副样子,开朗顽皮,
用手捋头发的姿态都显得很帅气。
他说:“要是我成绩考得差点,
我妈就总是说:‘就知道你学不好,
自己还不努力,真是不争气!’
反正不管怎样,她都这样认为,
我索性不学了,
这样她不是说得更对了?”
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,
有时候会采用一种负面的、打击性的话语,
或者将孩子与其他人进行对比,
然后得出“你不行!”“你不如别人!”的结论。
这样的话语,
对孩子具有极大的杀伤力,
导致孩子或者出于愤怒,
或者出于自弃,
更加按照父母的评判行事,
从而强化了对自己的负面论断。
咨询时如果孩子不在场,
我通常要求父母说出孩子的几项优点,
一般父母说个三五项就词穷了,
还有的父母居然说:
“这孩子没有什么优点!”
我的回答是:“这怎么可能!
我从你刚才不多的描述中,
已经听出他有不少优点。”
不是孩子没有优点,
而是家长习惯采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,
从而打击了孩子的信心,
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。
如果父母存在这种情况,
可以每天找出孩子的一两项优点,
进行表扬和鼓励。
记得有一次,
我在学校门口遇到了
女儿班上最调皮的一个男孩,
我盛情夸奖他长高了,
越来越帅,越来越懂事,
女儿回来告诉我,
“他一整天都羞得不敢抬头,
也不调皮了,上课不乱讲话了。”
善用鼓励,效果会很惊人。
4
错误认知四:
“你要做到我做不到的!”
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,
父母的言谈举止,
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。
一个家庭里,如果父母很爱读书学习,
就会有示范效应,
孩子也会很自然地模仿这些行为。
相反,如果家庭里电视看得很多,
那么,孩子也会有更多时间成为“沙发土豆”。
一个来咨询的男孩,
被父母指责为不爱读书,
即便看也是读读绘本,
阅读能力比较差。
男孩私下对我说:
“我还看看绘本呢,
我爸看书就犯困,
整天在手机上玩儿游戏,
我比他好多了。”
父母的示范效应并不在于要有多高的学历。
我自己的父母就都是农民,
认不了多少字,
但是他们都是非常勤奋的人,
在他们擅长的领域——种庄稼,
他们善于学习、不怕出力,
因此庄稼是村里长得最好的。
所以,我从小就从他们身上学到了
“人勤地不懒,努力就有收获”的道理。
如果父母很明显地厌恶学习,
行为懒惰,
回到家就靠在沙发上玩儿手机,
却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,
这对孩子来说就无法取信,
没有说服力。
总之,父母要纠正
在孩子学习方面的错误认知,
使学习对孩子不再成为
令人厌倦的、反面的义务,
启发孩子培养起他们未来最需要的东西
——终身快乐学习的能力。